归档日期:08-26 文本归类:精选短文 文章编辑:菠萝语录
闭上眼睛,过去的一年一幕幕在脑袋里放电影,我想起的一个朋友的一句话“我们究竟是如何就长成了这个样子了的”?回望…10岁…17岁…24岁时的自己和那时的生活,我都忍不住怀疑,这些家伙真的是一个人吗?30岁已经不年轻了,但回想自己那些个不同的生活经历,又觉得30岁简直年轻到难以置信——如果老天给我机会砍掉一些年份,去换取三五年的年轻,我想我很难做出割舍,纵使是那些困顿、迷茫、愚蠢的日子。
曾经心里写满了不相信,怀疑、质疑是显着的标签。如今慢慢开始相信一些东西,相信自由意志,相信理性和感性,相信善良和爱,相信天性。我认识到世界的简单和复杂,简单在于一些恒定的美好价值是存在的,诚不欺也;复杂在于对事物粗线条的理解是站不住脚的,很多事并非“理应如此”,不是只有黑和白。
2016年有很多人和我说,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,就到那个人身边去。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,但这句话或不只关乎职业生涯,也关乎生活智慧。人们容易放大眼前的痛苦或成就,跟一些年长却开明的前辈交流,他们一望便知你正经历怎样的阶段,现在绊倒你的,不过是一颗螺丝钉;你愁肠百转看不穿的,或许是他们也曾有过的迷茫。
在18岁-23岁那段时间,我很没出息,爱翻阅名人履历。每知晓一个佩服、羡慕嫉妒恨的人,便去网上搜寻他的经历——几岁时经历了什么?家庭背景是什么?多大年龄开始在职业领域崭露头角?何时达到今日的成就?
年龄,年龄,年龄,那是一种对时间的焦虑。张爱玲一句“出名要趁早”,害了不知多少人。这一年我接受了很多的培训,但我反感成功学,因为显而易见,不是每个人努力都能成功,但我确信自己是幸运儿中的一个。我野心勃勃、精力充沛;我狂妄自大,对自己有有一颗坚持的一心得意洋洋;我思考一切严肃的话题,这一年我阅读了很多跟这个世界人生奥秘有关的书籍,向着古往今来浩瀚的文明致敬;我期待着有一天人们能在出版物上阅读我的文字,在媒体上谈论我的名字;我向往声名、金钱、漂亮的姑娘,我反复阅读许知远《那些忧伤的年轻人》,为另一个同样骄傲的灵魂而心潮澎湃。
2015年很喜欢一个朋友的签名档,“成为更好的人”。
这句不疾不徐却又溢满坚定的话,曾无数次给我力量。
如今,我却感觉这句话充斥着“更高、更快、更强”的进步论腔调,在铺天盖地的励志话语中,我偏偏爱上了“毁志”。我更喜欢用“感知”这个词。或许我并不能创造生活、规划人生,或许,体味、经历、感知、理解,宽容这才是成长的密匙?
成为更好的人?如果今天陪父母坐在太阳下聊了一下午天,漫无目的的,童年、成长、家庭琐事,有没有成为更好的人?如果今天没有读一些史人的传记,没有拿手机看微信,没有刷朋友圈,只是给自己做了一顿可口的饭菜,躺在恋人的臂弯里发呆,算不算荒废生命?
在我们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可能面临着某种吊诡的自我矛盾,一方面,我们是前所未有早衰的一代,“二十岁开始苍老”,三十岁开始怀旧,尽管仍在青春,“你爱谈天我爱笑”的时光竟成了一代人的集体乡愁;另一方面,我们拼命的想要向前奔跑,想要稳定、无虑的生活,想要拥抱住某种确定感,焦虑着,想要立即车房不缺,时间,财务自由,事业成功。
每天我都在问自己
你,真的享受年轻吗?为何你一边怀旧一边还在努力奔跑?
你,真的热爱冒险和漂泊吗?为什么将理想纳给稳定和房产证做投名状?
你,真的珍惜可能性吗?为何我看到你宁肯早衰也要拥抱“生活的终结”?
生活更美好的可能性,难道不在于这缓缓经历的一步步、默默感知的一天天,而在于未来的宏大勾画?
我曾经特别焦虑过,后来发现,那不是我的节奏。我是慢吞吞的一头牛。如果方向错了,就会兜大圈子,如果方向对了,就不怕慢。
一步步,一寸寸,一点点,一天天,慢慢来。
在已经过去的2015年可能是有生以来最不顺利的一年,最跌宕起伏的一年,屡遭打击,挫败,计划搁浅。从迷茫到领悟。回头望望,让我明白一个人想要出人头地,怎么可能不摔跟头呢?怎么可能诸事顺利呢?怎么可能有条一马平川叫做“成功”的路供你走呢?不多试错几个怎知自己跟什么样的人处得来呢?同理,不多尝试一些怎知自己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呢?
这一年我一边走一边晃悠一边张望,走一步停一下,摸摸这个碰碰那个,试图去感知、观察、理解,包容这个世界。新鲜好奇着呢。但我确定,我只会走自己想走的林荫道;我确定,我会像哈维尔说的那样,遵从自己的内心,活在真实里。所有的成长和伟大,就如同中药和老火汤,都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熬出来的。